滬港兩地有不少共同點:公共衛生管理和服務皆緣起于100多年前;在嚴格的管制之下,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公立醫院;醫療保險的含金量都比較高,政府財政補貼可謂苦不堪言。
近年香港私立醫院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上海的私立醫院也存在發展良機。
滬港大牌醫院都有不錯的醫療技術,但在專業的“醫療旅游”市場同樣少有作為。
考慮到醫療旅游是現代服務業分支,上海政府有意推動,加之醫療價格相對低廉,吸引內地富有階層應不算難事;香港如果“內地孕婦赴港產子”事宜處理失當,則可能會把一手王牌打飛。
策劃/主持:《滬港經濟》執行總編 唐曄
嘉賓
李楊,學者,上海資深財經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器材外殼工業產品設計常用醫療器械認知體會和使用心得評論員,供職于中歐工商學院。
以下簡稱(L)
衛裕峰:教育家,香港理財專家,上海中原理財兒童財商教育部總監,以下簡稱(W)
上海:優質資源高度集中
上海的公共衛生專業服務源于舊時租界,并建設性地推廣到整個城市。
雖經百年變遷,至今仍是內地最有公信力的醫療服務中心城市,本地市民享受著豐厚的醫保服務,三甲醫院扎堆布局,有著長年積累的良好口碑。
雖然高端醫療服務市場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上海還是同時具備了“對內開放”和“醫療旅游”的技術實力。
專業服務源于租界
上海的現代公共衛生服務源于何時?
L:上海的公共衛生體系緣于租界與教會的努力,繼而通過租界與華界的沖突與認同,示范效果得以傳播,最終推動上海成為國內醫療服務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
早在1870年代,上海已經開設了仁濟、同仁、公濟等10多家醫院。
19世紀束,上海人口已近百萬,公共衛生成為事關城市形象、城市安全的重大問題。
與此相對應,189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衛生處。
這是上海最早成立的獨立的公共衛生管理機構。
在精細的管理下,租界成了上海城市衛生的窗口。
以防疫為例,1910年10月,租界靠近閘北的邊界出現一例鼠疫患者,經過及時的防御,租界區幾乎沒有再發現有傳染病的老鼠。
華界的衛生行政管理有何特點?
L:華界的醫療服,務體制建設,包含了“見賢思齊”與“知恥后勇”兩個激勵因素。
1927年國民政府成立衛生局,標志著華界衛生行政的獨立。
到1934年,已經有54所學校建起了醫療站,200名學生以上的學校都設有醫療室,服務免費。
在貧民窟,接種免疫是強制性的,護士有警察陪同。
這一系列措施,使得上海很少遭受到當時頻發的流行病的傷害。
1910年鼠疫流行,租界為檢查防疫情況,與華界居民發生激烈沖突。
之后的談判既維護了華界民眾的利益,也推動了華界傳染病醫院的籌辦。
次年雙方再度碰撞,最終合作追查疫情取得成功。
建設性的沖突,提高了華界人民的防疫意識和醫療服務水平。
“舉國體制”下三甲醫院扎堆
1949年之后,上海的醫療服務水準處于怎樣的水平?
L:1949年后,上海并未喪失公共衛生領域的領先地位。
發展至今,上海擁有近3000家醫療衛生機構,其中包括300多家醫院;醫生超過5萬人,衛生機構床位數約10萬張。
“舉國體制”在醫療領域的體現之一,就是在上海集中了一批高、精、尖的三甲醫院。
全上海共有三甲醫院38所,相比其他大城市,數量不算特別多,但是,上海有一批享譽全國的著名醫院,如中山、仁濟、華山、瑞金、國際婦嬰、第一婦幼等,品牌效應非尋??杀?。
為了均衡分布高等級綜合醫院,上海市發布了“5+3重點實事工程”,計劃在寶山、閔行、南匯、浦東、嘉定等區域新建五家三甲醫院,讓主要人口聚集區的居民都能享受便利的醫療服務。
優質醫療資源在哪里更容易獲得,市區還是郊區?
L:雖然郊區有新建項目,但優質醫療服務資源仍然扎堆在中心城區。
優質資源扎堆有利于“增強上海醫療衛生領域對長三角和全國的輻射能力”,當局整合、布局的手筆不可謂不大。
優質資源集中到哪里,哪里就是病患眼中的圣地。
一大批三甲醫院集中在上海,本地病患往返醫院只需要坐地鐵公交,明顯降低了各種成本。
以搬遷到閔行區顧戴路的上海市兒科醫院為例,由于吸引了周邊省份乃至全國的疑難患病兒童及家長,導致臨近社區涌入了大量病患家庭。
廣東深圳專業全身熱療設備產品設計公司工業設計中產品逆向設計分析 私立醫院補充“應保盡?!?
列普通上每市民來說,醫保的覆蓋面和有效性如何?
L:醫保是社保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醫保覆蓋面廣,含金量頗高。
“?;?、全覆蓋、多層次”的上海醫保改革,先后把城鎮從業人員、近200萬滬郊農民、330萬外來務工者納入其中。
2004年上海實施了醫保綜合減負,對城鎮參保職工年自負醫療費超過個人年收入一定比例部分減負9%,每年有4萬多人享受到這項政策,減負金額逾2億元。
2005年起,4,5萬名退職回鄉老職工的住院醫療也納入了城保。
“市民社區醫療互助幫困計劃”覆蓋了支內、支邊、支疆等退休回滬定居人員及其原外省市籍配偶。
2006年起,“應保盡?!钡哪繕宿D向高齡老人、少兒學生、重殘人員、老年遺屬等“邊緣群體”。
2008年1月,上海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正式實施,覆蓋1350萬戶籍市民和300多萬外來從業人員的醫保制度體系形成。
隨著歷史沉疴被一一化解,醫保制度體系成為上海市民的后盾。
原本每年報銷數千元醫藥費也困難的市民,一旦享有醫保就可以直接去做十幾萬元的心臟手術,其絕大部分費用由醫保按規定支付,手術患者一般只需支付一到兩成的費用。
由于計生政策執行到位,上海的老齡化趨勢十分嚴重,導致醫保和財政的壓力非常大。
上海社?;鹨呀泧乐亍按┑住?,僅2008年上海市級財政收入便為上海社?;鹜械?70-180億元,這個窟窿今后20年都不會縮小。
上海醫保刷卡系統的設計量為每天80萬筆左右,高峰時段可達100萬筆左右。
但使用量依然超出預期,2011年3月下旬,連續幾天交易量都達到了140萬筆――大量的中老年病患都把醫保系統“刷爆了”。
對于富有階層,其特定的醫序需求怎樣得到滿足?
L:上海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標志之一,是醫療服務的多元化、國際化。
三甲醫院始終是社會各階層的首選。
2005年底,上海建成227所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都被納入了醫保。
但是病患的消費習慣并未改變,醫保費仍然主要流向三甲醫院。
上海的醫保費用(額度)配置,也還是朝著三級醫院傾斜,政府仍然力保大醫院。
對于富裕階層而言,經驗豐富的公立醫院醫師和診療設備可以提供醫療保健基礎服務,而服務便捷的私立醫院則提供了有效的增值服務。
說白了,過度檢查如果成本不高,沒什么副作用,還是能夠為病患接受的。
這些方面,內地人士比港臺人士不怎么講究。
上海有數量龐大的高收入階層,高檔醫療服務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其市場容量推算在百億元以上,而實際發生不 過10多億元。
而面向歐美日韓籍人士和港臺人士的,更有著不太一樣的要求。
以和睦家等外資醫院為例,此類私立醫院并非常規民營醫院,一般提供有境外專業背景的醫師,其語言能力和醫療技術同樣重要,收費也明顯高于公立醫院。
一般門診掛號費500到1000多元,明顯高于公立醫院的特需門診,剖腹產更要上萬美元。
很多??菩≡\所在上海的特定人群中也頗有市場,收費雖高,口碑不錯。
此類診所通常在別墅區、高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電子產品結構工業產品設計論兒童行為與安全性產品設計檔寫字樓內運營。
醫療服務面向“兩外”
在“對外開放”方面,上海的醫療服務機構有何舉措?
L:“病人無國界”。
醫療服務的國際化趨勢不可阻擋。
由于內地醫療服務被嚴格管制,造成了當前優質醫療服務定價過低,很自然地吸引到兩外(外地、境外)病患。
比如說,質子刀治療腫瘤的一個療程,在美國需要15萬美元,還要排隊四個月;在上海做的話,也就約15萬元人民幣,而且無需等候。
那些參加醫療旅游的顧客。
過去其亞洲區的目的地通常是泰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今后也可能包括上海。
雖然嚴格意義上的醫療國際旅游在上海還沒有出現,但已經有一些醫院主動從事此類服務,發掘這一潛在市場。
官方把醫療旅游當作現代服務業的增長點來對待,這推動了跨部門、跨地區的“上海市醫療旅游平臺”的誕生。
有望率先啟動的有心臟搭橋、質子刀治療、伽瑪刀治療、骨科、牙科、整形和中醫等。
此類床位都屬于各醫院的特需病房,不會超過總床位的10%。
除了醫療旅游,上海有哪些醫療服務適合于“對內開放”?
L:相比于專業的醫療旅游,即使在技術含量不太高的生兒育女的醫療服務市場,競爭也已悄然展開。
2010年以來,香港放風對內地孕產婦赴港產子“不堪重負”,隨后的限制措施反映了當局輾轉于各種價值觀與經濟利益的糾結,心態。
事實上,當今非獨生子女的內地女性,絕非只有赴港生產一個選擇一在上海的公立醫院一樣可以生產,還省去了赴港簽證的麻煩。
當然,套餐收費也多在3萬元以上,逼近香港公立醫院的價碼。
今后香港的實質性限制,將加劇上海各大婦幼醫院的繁忙與擁擠。
香港:免費醫療的過去與未來
請問,香港的醫療福利事業,發軔于何時?
W:從香港開埠至1960年代,香港醫療福利事業主要由華人社團和教會興辦,港英政府基本上不參與。
華人社會開辦救濟性質的醫療福利事業,是基于社會功德。
而慈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華人社會對于醫院和西方醫學的認可與理解。
在很長的時間內,華人視慈善性質的醫院為一種提供貧困救濟、免費殮葬和收容難民的慈善組織,而不是治病救人的醫療機構。
正是通過這種形式,使更多華人開始認識、理解與接受西式醫療空間。
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香港民間興辦的社會福利機構,主要靠向社會募捐、埠內外捐贈以及教會產業收益為主要的經費來源。
直至1970年代,這一情況才發生變化。
經歷1969年的香港暴動,港英政府開始關注民生,試圖解決因人口激增與貧富懸殊產生的社會矛盾,其中一項措施,就是仿效英國本土的做法,把慈善醫院都納入政府的公共醫療體系,不容有市民因缺乏金錢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
據悉香港醫療系統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評價,港人只要支付很少的錢就能得到超值的醫療服務。
你能說說具體情況嗎?
W:1990年,港府成立醫院管理局,接管了香港所有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統一和強化整個公立醫院體系的管理,使資源靈活調配,運作更具成效。
《醫院管理局條例》規定,醫管局不得被視為政府的雇員或代理人,亦不得被視為享有政府的地位、豁免權或特權。
所以,香港醫管局其實是一個為香港市民服務的綜合機構。
以2003年公立醫院調整收費和引入新收費項目為例,當病人首日入院時,一般需進行較多的診斷程序,但只收取50元入院費。
如果病人經由急癥室入院,入院費將豁免,往后每天住院費為100元。
領取綜援人士可以繼續豁免公營醫療服務的收費。
此外,為保障沒有領取綜援的三類人士――低收入人士、長期病患者及貧困年長病人,政府制訂措施加強現行的醫療費用減免機制,以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香港公立醫院及衛生署的門診部提供門診服務,處理一般的疾病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器材設備工業產品設計淺析中國商業銀行存款產品設計的改進,如傷風咳嗽以及常見的慢性病,收費低廉。
但由于供不應求,一般有支付能力的市民,都會到私家診所看病,每次看病基本消費在200元左右。
香港90%的門診服務由私家診所提供,私家門診的服務多元化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設備器械外觀工業產品設計高校教師對實驗教學設備設計與制作的研究,在醫生分科方面,沒有公立的那么界限分明。
在香港,免費醫療與收費醫療體制之間的最大區別是什么呢?
W:最大區別在于診斷病患的方式之上。
由于香港公立醫療幾近免費,香港醫生一般提倡使用化繁為簡的診斷及治療方式,加上十分公平透明的醫療服務監督機制及嚴謹的醫療事故賠償標準,醫生都傾向使用對病患損害最少,相對最自然的方式去治療。
當然,香港的廉潔風氣及廉政監管,對病患能享受最佳醫療保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知道,內地醫院在診斷普通傷風感冒時,醫藥費有時竟會開上萬元;孕婦剖腹產比率極高;但逢開刀醫護必收紅包等等。
這些現象,都讓初次接觸內地醫院的港人感到難以置信。
在港人的邏輯中,只有患重病的人才需要驗血、拍片、做B超、吊水;公立醫院除非診斷出自然生產會對孕婦或胎兒產生危險,不然孕婦沒有選擇剖腹產的權利;由于誤診的代價太高,醫生對診斷結果都會反復推敲,對作出開刀等關鍵療法的決定慎之又慎。
因此,一般在內地工作的港人,遇有重要醫療決定,會選擇返港尋求第二醫療意見。
從這個對比可以看到,唯有免費醫療體制加上嚴謹的監管,才能讓民眾真正享受到令人感到安全的醫療服務,才能真正建立起醫患互信的關系。
你認為香港的醫療福利是否可持續發展?
W:站在服務市民的層面上,香港醫療制度已相當成熟;然而站在財務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器材工業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的“人性”論角度上,香港醫療體制正面對不少挑戰,例如政府在衛生方面的經常開支,已占去經常公共開支總額的15%以上,醫管局近年出現龐大赤字。
港府提供的廉價醫療服務,讓市民越來越依賴政府資助,不但一般市民使用政府的醫療服務,即使是有支付能力的市民,也不愿放棄這項社會福利――經常出現濫用醫療服務的情況。
最明顯的例子是濫用急癥室服務――政府門診開支只占醫療開支的15%,藥費更只占7%。
以一個人住公立醫院的病人計算,每天只需支付100元,但政府則要補貼3000元,病人負擔與政府負擔的比例大約是1:30。
這種醫療制度,在經濟高增長的年代,沒有改革的迫切性。
但經濟不可能永遠維持高增長,加上受人口老齡化和醫學科技的發展,以及市民對醫護服務的期望日漸增高的影響,香港公立醫護服務的經常開支占經常公共開支總額的 比例將逐年上升,最終可能令政府無法負荷。
因此,港府近年試圖研討醫療改革及融資,希望透過提高醫療收費,把病患從極度依賴公立資源轉向鼓勵運用私營醫療資源,并大力發展“醫療旅游”,及引入頤康保障戶口計劃等改革措施,解決未來的難題。
什么是頤康保障戶口計劃?
W:關于頤康保障戶口計劃,曾引起極大的爭議。
2008年3月,香港政府出臺了六套醫療融資方案征求意見。
但是,金融海嘯后,這些方案的強制醫保部分變得十分敏感,引發十分激烈的討論。
2011年,港府公布醫療改革第二階段公眾咨詢報告,各界普遍支持政府繼續強化公營醫療系統,并引入“自愿醫保計劃”(而不是強制醫保),進行私人醫療保險和私營醫療服務改革。
為了吸引市民投保,政府提出年輕人投保有優惠、投保者可終身受益、預留500億港元預算作為賠付“保底”等建議。
香港的私家醫院,發展有何難處?
W:香港一共有公立醫院41間,私營醫院12間,護養院20間,留產院9間。
公立醫院所提供的服務占94%,私營醫院不到6%。
由于大部分病患選擇公立醫院,讓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在醫療經驗方面,差距甚為明顯。
私立醫院僅靠更舒適的環境,無法有效吸引病患付費使用――畢竟住院是為了治病,病患當然希望到醫療經驗更豐富、治愈率更高的醫院。
還有,香港有一項很特別的法規:禁止醫生打廣告。
這是希望醫生不要把宣傳成本轉嫁到診費上,集中精力以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吸引患者,而市民也能更客觀地依靠醫療服務的水平去選擇醫生。
但是,這項規定卻嚴重限制了私營醫療機構的商業化發展。
1990年代后期,私家醫院便開始埋怨生計被公立醫院“趕盡殺絕”。
然而,近年卻因為一個特殊情況,讓私家醫院業務突飛猛進一大量內地孕婦到港產子,讓香港私家醫院“起死回生”。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產品外形工業產品設計試析產品設計中的象征概念香港的醫療市場有沒有針對富豪就醫的策略呢?
W:其實,港府希望發展香港的醫療旅游。
不過,香港雖擁有世界頂尖醫療技術,在癌癥和糖尿病治療方面更是世界知名,旅游業也十分成熟,可惜偏偏在醫療旅游發展上,遠遠落后于鄰近地區。
醫療旅游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地區的發展已有一段日子,成為新興熱門行業,每年為國家帶來數十億元收入。
然而,香港要發展醫療旅游,除了配套設施要改善,更重要的是改變現有公私營醫療機構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商業化的醫療旅游業務,是公立醫院不宜染指的。
因此,必須讓更多有支付能力的市民光顧私營醫院,讓私營醫院在醫療水平及服務經驗上能大幅提升。
如果連香港的富人也不認同本地私立醫院的服務,又如何去開發海外市場,吸引周邊地區富人來香港進行醫療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