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這一在國內是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較快的專業,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方面的關注。
工業設計教育相對于十年前有了較大的變化,面對市場和社會的變化,高校中工業設計教育對工業設計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開設工業設計專業的眾多高校來說,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大方針下,工業設計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迫在眉睫。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工業設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6-0090-02
一、工業設計教育現狀分析
現今,推動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向應用技術類型轉型發展,既是國家政策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已然成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戰略突破口。
我國的工業設計專業建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縱向比較,從早期設立工業設計專業的十幾所院校,到如今,國內400余所大學開設工業設計專業量的巨大轉變。
但只有個別高校成立了獨立的工業設計院系,并依據地區優勢辦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數院校的工業設計教育水平依舊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準,絲毫沒有質的飛躍。
橫向分析,西方諸國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育會根據現有的需求,設立專業、規模較小的學校(比如韓國的產業振興院,法國的各種文化專業學校),直接回應市場競爭的要求,擔負起教學與研究的功能。
歐盟在其藝術教育與人才培訓的相關計劃中指出,重點不在創造一種共同的教育體系,也不拘泥于傳統上學生到學校這個場所獲取知識的模式。
而我國現有工業設計專業與人才培養發展現狀與西方橫向比較,仍然處于落后水平。
究其根本,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的工業水平相對滯后,制造業雖大而不強,長期處于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狀態。
部分企業依靠“貼牌代工(OEM)”生存,一些民營企業急功近利,長期依靠抄襲模仿國外產品維系生命。
二是我國現有教育體制嚴重制約了這個新興專業的發展,工業設計的發展依靠傳統專業的教學模式收效甚微,而改革的探索依然在嘗試階段。
第三,我國近代歷史的特殊性使得中國社會由農耕經濟直接跨入到了工業經濟,國人對工業社會、工業設計缺乏根本的認識,特別是意識形態層面的差距非一日之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電子產品結構工業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的“大國之路”有多遠?寒。
傳統設計教育長期脫離實踐、紙上談兵,青年教師缺少企業工作的經歷、實際設計經驗,以致大量虛設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題目成為教學重點,造成學生自我封閉、主觀臆斷,缺乏市場意識、人因意識、工程意識以及溝通協作能力,動手能力差,培養出的設計人員不具備實際的設計能力。
當大學教育成為大眾教育,脫離象牙塔回歸到生產實踐中時,傳統學院式的設計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工業設計專業順應時代要求向應用型人才培養靠攏,教學實踐的改革也成為必然。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下工業設計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針對現在推動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辦高校、獨立學院)向應用技術類型轉型發展,既是國家政策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已成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戰略突破口。
我院圍繞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指導思想,突出“人格+能力”的培養模式,工業設計教育探索勢在必行。
通過對國內外工業設計教育現狀的對比研究,特別是工業設計教育與十年前相比的不同點以及發展趨勢的探索,在我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方針下,在工業設計專業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實踐課程已開設的基礎上,針對自身特色配合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打印機產品設計公司加強醫療班組建設推動醫療衛生事業可發展的其他資源,結合學科優勢,加速提升設計、教學能量的蓄積與發揮,真正達到快速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復合時代要求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以學?,F有資源基礎,整合大學校院藝術及設計相關系人才養成環境,加強與產業生產、市場銷售之間合作與互動機制,整合重量級師資資源、實踐型設計人才及校際教學資源,統籌產學合作教學之交流管道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設備產品外觀工業產品設計現代儀器與醫療2016年第22卷總目次,發展、整合及推廣產學結合教學資源,加強跨領域人才培育。
開設與設計相關科系畢業生“職前訓練課程”,并結合職業規劃、經管專業、藝術專業等相關實務課程,完成文化創意產業“學校培訓機制”。
三、工業設計教育模式改革實踐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針下,工業設計專業應注重學生基礎理論課培養的同時,積極探討在不同的課程中加入實踐環節。
如包裝設計、家具設計、材料及模型制作等課程中,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制作出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將設計作品停留在效果圖階段。
實施過程中加大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教學效果也十分好。
工業設計的教育重點是在“軟件建設”上,學生做實驗、搞研究并不主張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設備,而是需要在半自動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進行手工操作,通過“揣摩形態、感受真實、反復試驗”來訓練學生良好的設計感覺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此同時,在其他工業設計的相關教學活動中,我們加大了學生對實習實訓的重視。
從大一到大四分年級進行不同的就業前景分析,讓學生在大學期間做好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
針對每個年級開設的不同課程進行模擬演練,將工作中的流程帶入教學環節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專業知識的運用。
通過培養青年教師和學生的設計經驗,增加在企業工作的經歷,將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反饋給學生。
由實踐帶來的支撐和引導,代替大量虛設的、概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產品儀器工業產品設計工業設計的審美念性的、空想性的題目,改變教學重點。
改造學生自我封閉、主觀臆斷,缺乏市場意識、人因意識、工程意識以及溝通協作能力,將動腦與動手能力綜合訓練,提升學生的設計素養。
通過對近十年國內外工業設計教育模式的研究,以及發展趨勢的探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方針下,在我專業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實踐課程已開設的基礎上,針對自身特色配合可發展的其他資源,結合學科優勢,加速提升設計、教學能量的蓄積與發揮,真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將推廣至工業設計領域其他課程的改革中,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工業設計教育模式,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為學生的就業提供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我院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方針下,在我專業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實踐課程已開設的基礎上,針對自身特色配合可發展的其他資源,結合學科優勢,加速提升設計、教學能量的蓄積與發揮,真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十年前,我們聚焦在產品創新上,而現在設計的價值不僅在于制作產品,而在于設計出好的全方位用戶體驗,服務和生態系統。
和十年前比工業設計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今天年輕的設計師們要多才多藝,善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產品造型工業產品設計淺談產品設計中意境美于合作,有同理心,能夠向前看。
有很多新的因素影響著設計過程,比如說商業模式,生產能力,原材料采購,文化契合度,情感連接等等。
一個設計師如果不能認識到設計包括越來越多的復雜性是不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所以現在除了傳統技巧包括繪畫,形式的建立和 CAD 工具應用,我們還教學生去提問,從而得到答案。
學生通過設計產品雛形,測試,改進原型,經歷很多失敗去發展思維能力,創造出好的作品。
當然,團隊合作也很重要,學生在成為獨立設計師的過程中,他要理解自己將來的角色是大團隊中的一員,這個團隊里面有社會研究人員,工程師,市場人員等。
他要學會交流,傾聽反饋,尋找機會。
跨專業合作是我們項目的核心元素。
具體實施措施如下:
1.形成面向實際設計應用教學體系
依據設計發展現狀,多學科交叉專業課程,總體上來說,設計不分家,設計藝術不分家,文藝不分家。
課程綜合機械、藝術、材料、力學等基礎性學科,捆綁平面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動畫等多個專業方向的共同專業基礎知識,重點掌握本專業的技能和業務素養。
2.教學方法的呈現
除去常規的理論教學方式,課程可以主要以案例分析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小組式教學法等方法進行。
課程效果采用校外專家、行業企業專家、校內督導及學生共同評價的評價方法。
3.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工業設計的教育重點是在“軟件建設”上,學生做實驗、搞研究并不主張用精密的快速成型設備,而是需要在半自動化甚至手工式的加工作坊中去進行手工操作,通過“揣摩形態、感受真實、反復試驗”來訓練學生良好的設計感覺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與用有效結合,加大產學研結合,提高就業能力和適應能力
整合師資資源、實踐型設計人才交流及校際教學資源,統籌產學合作教學之交流管道,發展、整合及推廣產學結合教學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市場實際項目,加強跨領域人才培育,注重應用型人才輸出。
四、結語
面對這么大的變化,今天的工業設計教學模式中最大的挑戰是,在四年中,要傳授多少重要的核心技能才能滿足社會對學生強大的
廣東深圳專業醫療儀器產品外觀工業產品設計天人合一――產品設計趨勢研究思考能力,跨專業能力,和設計技能的要求。
但也許設計教育最
廣東深圳專業醫用電子產品造型工業產品設計淺談醫療損害民事責任大的變化來自對設計本身的全新認識:設計可以最終被大眾理解并以更社會化的,合作的,透明的方式重塑世界。
所以我們的教學方法,無論從技術還是哲學的角度看,都需要敏捷地應對這些變化。
設計教育也要意識到,當世界非常需要設計時,它絕對是一種很重要的參與性活動,隨時準備著發揮它的偉大作用。
我們要從基礎和變化兩方面看工業設計教育,除了在教學中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隨著未來技術,經濟和文化變化的增多,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視覺認識能力,與此同時還要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去應用才能,發揮天賦。
?。ㄗ髡邌挝唬汉幽蠋煼洞髮W新聯學院(鄭州校區))
參考文獻:
[1]王曉紅.工業設計藍皮書:中國工業設計發展報告(2014)[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9-1.
[2]童慧明.工業設計教育新機遇[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6.
[3]工業設計教育演變系列訪談.http://www.shejipi.com/31440.html.